Search

《心理韌性:顛覆起跑點迷思,教出有耐挫力、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》 閱讀分享
  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心理韌性:顛覆起跑點迷思,教出有耐挫力、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》 閱讀分享
  
  我遇過許多高成就的學生、社會人士,都仍會對於自己是否足夠好、是否能因應社會需求得以生存感到焦慮,但其實即便我們準備再多,都有可能面臨一個變動,計畫又需要改變了。
  品皓心理師在書從職涯發展的視角切入,點出其實過往熱門的職業,可能短短十年就有變革,穩定的工作不一定存在。若能讓孩子培養在變動所帶來的挑戰及挫折中持續自我修復、進化與成長,這樣的心態便是培養心理韌性,幫助我們從逆境中復原、從挫折中獲益。在這過程,有強烈的內在動機就很重要,能發展為自己而跑的能力,而非單純被逼迫前進,這樣即使遇到挫折跌倒了,也較能夠繼續調整爬起來前行。
  要能培養心理韌性,也需要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心(包含自我價值與自我效能),即是能夠相信關係與世界是安全的,對自己有價值的態度是肯定的,以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。
  透過與環境互動時,若個體的情緒能夠被他人理解與接納,就能在成長過程中學習與發展出安全感與自信心,也能面對自己的情緒感受,增加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覺察。
  
  我很喜歡品皓心理師提供家長教養孩子的九字訣:放手做、敢犯錯、有效果。
  
  讓孩子願意去嘗試,不害怕失敗,並從錯誤中學習,勇敢面對挑戰與挫折,這不就是提升心理韌性的重要元素嗎?在許多經驗中,看見害怕犯錯,甚至因此感到內疚、羞愧的人們,被自我厭惡與責備的習慣反應束縛好長一段時間,因而錯過許多美好經驗的機會,甚至因為不敢嘗試任何新經驗,變得生命留下許多空洞與空白。那真的好可惜!若能早期在家庭經驗中就讓孩子培養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,建立人與人的安心關係,那真的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了!
  
  簡摘分享書中營造支持孩子環境、增進孩子自我效能的三步驟。
  
1. 提供孩子選擇與承擔的機會。 
  不急著幫孩子做決定。我們可以決定大方向,在適度的範圍中提供孩子選擇選擇的機會,並讓他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。例如:如果走在路上有一灘水,孩子想踩踩水,可以體驗看看,但同時也要承擔鞋子可能濕掉的感覺。
  
2. 保留孩子願意嘗試的動機。
  肯定孩子願意嘗試的動機,包含接受孩子表達拒絕的嘗試。例如可以說:「我看到你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,嘗試本身很重要,所以我肯定這一點。」
  
3. 用事後學習法幫助孩子增進自我效能感。
  在孩子犯錯時,可以幫助他從錯誤經驗中學習,而非僅是責備不聽話的後果。可以問問孩子:「如果整件事情重來一次,會怎麼避免這個結果呢?」鼓勵孩子一起想出合適的解決方案。
  
  希望我們都能練習試著用開放、接納、不評價、鼓勵的態度,嘗試與體驗生活中的各式經驗,不論是喜歡或不喜歡的,我們都試著迎接它們。
  
圖、文/洪千惠心理師
  
  
購書傳送門:https://reurl.cc/xgXZ21 
作者臉書傳送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ntisocialphobia/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您好,這裡記錄、分享生活或工作心得、筆記,讓心理學回到生活,過得更好。 歡迎演講、工作坊、諮詢、合作邀約
View all posts